豪宅一直是高端住宅的象征,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财富与成就的折现,我们在选择豪宅,同时也在选择能观照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。
近年来,上海的豪宅市场表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。根据克而瑞的数据,2024年上半年,上海总价3000万以上的豪宅新房成交超过1500套,创下近十年新高,共有将近20个高端楼盘吸金超过1000亿元,成交近4000套豪宅;豪宅产品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,除了传统大平层,还有不断推出的风貌别墅,豪宅可谓是“神仙打架”,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——市场上出现了一类被称为“伪豪宅”的产品,它们看似豪华,实则缺乏真正的豪宅属性。
伪豪宅的典型特征
第一 地段不佳,缺乏核心资源
真正的豪宅往往位于核心地段,周边有重要的商圈加持,如上海的外滩、新天地、老静安、旧法租界、徐汇滨江等地,而“伪豪宅”可能位于城市边缘,甚至远郊。例如,某些开发商将远离市中心的楼盘包装成高端住宅,但周边缺乏商业、教育、医疗等核心资源,生活便利性较差,增值潜力也有限。第二 堆砌奢华元素,缺乏整体规划
真正的豪宅讲究建筑美学、景观规划与私密性,而“伪豪宅”往往只是堆砌豪华装修元素,比如大理石立面、欧式雕花、金碧辉煌的大堂等,看似高端但缺乏系统性的审美设计,甚至部分内部装饰粗糙,经不起时间的考验;动辄以几万的装修标准据之,选用的装修风格也不过是一时之兴。某些项目的会所外观高端,但内部空间利用率低,功能性较差,实际体验不如普通改善型住宅,更别说户型设计,往往牺牲朝向成就景观,或者牺牲景观、光线,以获得更大的套内面积。
第三 高公摊面积,实用性不足
一些开发商为了制造“豪宅感”,设计了超大的公摊面积,使得业主购买的建筑面积看似很大,但实际使用面积远小于标称面积。例如,一些楼盘的公摊面积高达35%-40%,导致业主支付了高额的总价,却无法享受真正宽敞的居住空间。在最新开发的楼盘,有的开发商甚至因为得房率太低,而开始沿用“地毯率”的这个说法,堪称这条特征的典型。
第四 户型多且混乱,拉低圈层门槛
为了迎合市场需求,设计出适合所有家庭结构的户型,导致户型繁杂,入户门槛低,圈层效应差,居住体验差。
第五 物业管理水平低,社区氛围不佳
豪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高端物业服务,而“伪豪宅”往往因开发商后期运营不善,物业管理水平低下,导致居住体验大打折扣。例如,某些楼盘交付后,公共设施维护不善、绿化质量下降,甚至出现小区内部商业萧条、治安问题等情况。在第二点中提到的会所外观高端,项目繁多,实际上对居住体验的提升没有帮助的,则是“高端物业”不“高端”的另一个体现。第六 周边配套不足,生活不便
高端住宅区一般有优质的教育、商业、医疗等配套,而“伪豪宅”可能周边缺乏这些资源,导致居住便利性较差。例如,某些楼盘虽号称豪宅,但周边只有普通商超、缺乏高端购物中心,业主的实际生活质量与宣传不符。
如何避免踩坑“伪豪宅”?
“伪豪宅”本质上是市场炒作的产物,它们可能在短期内因宣传和包装吸引购房者,但长期来看,缺乏核心价值支撑。我们在选择豪宅的时候,应更注重房产的地段、规划、品质和配套,而非被单纯的“高端”标签所误导,避免陷入“伪豪宅”的陷阱。- 关注地段和城市规划:真正的豪宅应具备长期价值,地段是首要考量因素。与此同时,不断更新的城市界面,也可以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。
- 实地考察建筑设计和户型:避免被样板间和宣传资料误导,要关注实际的户型设计、空间利用率和建筑质量。
- 评估物业管理水平:高端物业服务是豪宅的核心,建议考察开发商的过往物业管理情况。
- 核查周边配套:医疗、教育、商业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,是衡量豪宅价值的重要标准。
- 不盲信“流量”:网络流量高的豪宅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豪宅,网络流量高,除了豪宅本身的因素外,离不开频繁的租售交易,中介的唱调宣传。要分清是豪宅本身的惊艳所致,还是后者。
- 选择合适的豪宅经纪人:客观、专业的豪宅经纪人可以帮忙分析地段价值、建筑品质、对比同类产品、过往成交价等,有利于避开“伪豪宅”。